close

我想,就先跳開我旅行的時間軸,用德古拉的原型─弗拉德三世的時間軸來寫完這篇外傳吧。

那天,我是搭著巴士來到了Sighisoara,一個因為是弗拉德出生地而聲名大噪的小小山城,1999年老城也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。

抵達時天已黑,我聯絡不上Couchsurfing的主人,於是一個人默默地看著地圖找尋從車站到城裡的路,早上因為摔了一跤磨破的褲子透著風,在這樣的夜裡顯得格外淒涼。撿了一條看似距離最近的路線前進,卻是通往城裡最陡的小路之一,幾公尺才一盞的路燈閃著橘黃色的光線,遠方的路燈下有幾個年輕人的抽著菸,晃動的黑影配上吸血鬼出生地的傳說,讓我緊張又興奮得彷彿生處在《歷史學家》追尋傳說的戰慄氣氛中,期待著踏入這座神秘的小城。

夜晚的城裡很安靜,只有偶爾經過的路人的嘻鬧聲,一下來,一下又遠去,廣場上的椅子也不多,我坐在那試圖聯絡上今晚的落腳處,最後在冷風的逼迫下放棄等待,翻翻lonely planet隨便找了最近的青旅去了。青旅的一樓是餐廳,那時也過了晚餐時間,燈已經關了一半,店員們在昏暗的燈光下圍著桌子在暖爐邊聊天,對於我這個意外的訪客沒有什麼額外的情緒反應,填好資料後就帶我來到了閣樓,簡單交代幾句就留我一個人在房間,環顧了下四周,木製簡單的家具還算舒適,看起來是有個室友還沒回來,我直接鑽進了被窩,在沉沉睡去前忍不住又把抵達這個城市後的一切做了想像,這城市和人們帶來的氣氛把吸血鬼的傳說刻畫得更深刻了。

但所有一切陰森恐懼的想像都在早上灰飛煙滅,或許就像吸血鬼只活動在夜間。

城市的房舍色彩繽紛,在藍天下有一股活剝的氣氛,但或許是淡季,街道上的人潮還是冷冷清清的,不免俗的,我還是先散步到了弗拉德的出生地,一幢位在轉角的黃色三層樓房舍,現在是一家名為Casa Vlad-Dracul的餐廳,門口不忘掛上龍的標誌,那是德古拉的象徵之一,「德古」(Dracul)在羅馬尼亞文中是「龍」的意思,而隸屬於龍騎士團的弗拉德二世因此有了「德古」的稱號,其子,弗拉德三世,則有了我們熟悉的吸血鬼代名詞「德古拉」(Dracula)的名號,也就是所謂的「龍之子」。

只是那時時間還早,也聽說餐廳價格偏高,大概就是靠著觀光名氣撐起來的吧,也就沒有進去了,決定繼續在上城裡走走。

往城裡的最高點走去,我想從高點眺望著這個小城,於是我爬上了一條長長的階梯通道,來到了Cetăţii Hill頂上的一座教堂,看似寧靜的照片後頭,是一群學生們的吵雜聲,據我跟管理員雞同鴨講的說法,應該是某個跟德國有關的學校吧,原本的沙發主人似乎就是在這裡當志工,而教堂裡頭沒有再硬加上根德古拉的關係,是一座可以追朔回13世紀,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寧靜教堂。

老城區其實真的小小的,大概不消個半天就可以走完,一個可以眺望下城的平台附近,你可以找到弗拉德三世的雕像,上頭註記了他的出生和死亡年分,下方又註記了他統治羅馬尼亞的年份:1448; 1456-1462; 1476。1448年(也有紀錄1447年),其父遭暗殺以致他在鄂圖曼土耳其的人質身分解除,因而回到了羅馬尼亞繼承公爵,卻在沒多久後戰敗亡命他方;1456年,他重返羅馬尼亞取得政權,直到1462年被貴族們的聯合勢力驅逐趕下了王位,而遭匈牙利國王軟禁;1476再度取得王位,也在同年一場對鄂圖曼土耳其的戰爭中死亡,而他最後的結局呢?那會是我追尋的最終站。

後來我決定到下城去走走,發現那裡熱鬧許多,餐廳、超市、店家林立,其實當地人的生活還是集中在下城區,看著這同一個城市卻分立的兩個地區,不經又起了點想像,上城就像是座遺世而獨立的國家,像是擁有著權力的人坐在其上過著自己享樂的生活,以為下城的人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,對其有種崇拜的嚮往,而其實下城的人對於上城根本不屑一顧,反而嘲笑著上城的人們沒有這種最簡單而平凡的生活歡樂。

現在對城市都有一種自己的想像,大概是看完《看不見的城市》的後遺症吧。

而傍晚又漸漸降臨,下午擁擠的紀念品店人潮漸漸散去,大家帶走的,不外乎都是跟德古拉有關的周邊商品:馬克杯、十字架、明信片等等,看著老闆在收攤,看著他的表情也不知道對於今天的收穫滿不滿意,要我說,他們也是靠吸血鬼而生的吸血($)鬼啊,不過也是為了生活吧!

走一走我突然自言自語起來:「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誇張到在賣大蒜、木樁、或是銀子彈呢...?」

 

《吸血鬼外傳》未完,待續

羅馬尼亞 // 吸血鬼外傳一:楔子

羅馬尼亞 // 吸血鬼外傳三:稱霸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ill 的頭像
    Jill

    Traveler, those stories

   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